9月五类高发疾病小心预防
关键词:
流行性乙型脑炎;
呼吸道疾病;
心脑血管病;
风湿关节病;
细菌性痢疾
一、流行性乙型脑炎
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。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,经过10~14天潜伏期即可发病。
临床上以突然起病,持续性高热、剧烈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嗜睡或昏迷、惊厥为特征,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因出现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。
本病的流行季节为7~9月份。10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。
预防措施:
1、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、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。
2、如遇到持续高热,头痛、呕吐、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医院就医,以免贻误病情,错失就治良机。
二、呼吸道疾病
鼻炎、发烧、咳嗽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,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。
从九月份开始,虽然白天的气温仍然较高,但是日夜温差很大,清晨和夜晚空气较低,如果遇上下雨则气温更低。如果此时不注意保暖,穿着过于裸露,则皮肤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,从而着凉,免疫力下降。
预防措施:
1、早晚添加衣被,睡卧不可贪凉,撤掉凉席,关上窗户和空调,换上长衣长裤入睡,将薄棉被备在床头。
2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、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、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,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物。
三、心脑血管病
秋季早晚温差大。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,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。因此,在季节更替之时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。
应对措施:
1、季节更替时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。
夏天热,血管扩张,可能剂量较小;而秋冬天气转冷,血管收缩,则需要增加剂量或根据病情换药,要在医生指导下更换,同时,注意休息,避免感冒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。
2、秋季养心,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,避免烦扰。若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会导致神经兴奋、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,使心理、生理进入恶性循环。
3、要适量进行一些户外活动,外出时要注意保暖,防止感冒;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的老人以清淡的饮食为主,如青菜、水果等,保持大便畅通。
4、多喝水,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喝一杯水,降低血液黏稠度,防止心梗。
四、风湿关节病
秋天关节病高发,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,天气变凉后,如果不注意,很容易让关节受凉,尤其是冷热交替的时候,关节炎很容易复发。
预防措施:
1、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大旱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,有关节炎症的朋友更改注意并及早治疗。
2、关节炎有很多种,对于关节疼痛的患者,应该先确定自己属于哪种关节炎。因为,不同的关节炎所对应的治疗方法可能完全不同。
五、细菌性痢疾
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。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、腹泻、里急后重,脓血样大便,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,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并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状,部分患者可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。
该病常年散发,夏秋多见,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。 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,易发生食源性暴发,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。
预防措施:
1、对该病的预防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做到饭前便后洗手,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
2、学校、幼托等集体单位应重视对细菌性痢疾的预防,开展健康教育,加强晨检,如发现患者,应尽早隔离治疗。
九月养生小贴士
1、培养乐观情绪
精神调养在秋天非常重要,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,人们容易产生“悲秋”,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,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天气好的时候,多外出走走,享受大自然的美景,排解一下秋愁。
2、多吃温食
初秋时节,仍然是湿热交蒸,以致脾胃内虚,抵抗力下降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,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,均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功能。
3、拒绝秋乏
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。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睡眠都是除秋乏的好办法。
4、坚持秋冻
俗话说”春捂秋冻“,秋天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,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当然秋冻也不能过头,有支气管炎、胃炎等病史的人,则要注意适当保暖,防止旧病复发。
5、拒绝秋燥
九月养生防秋燥也非常关键。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及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。
防止秋燥,最重要的就是注意补充水分,除了多喝水,宜多食西洋参、沙参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贝、冬瓜、黄瓜、萝卜、梨等。
激素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起一些疾病,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
控制饮食、戒烟戒酒、体育锻炼、谨慎用药是脂肪肝治疗的基本方针。